第1集:走访上海
此次行程从上海出发,NIDA此行的目的是考察人工智能的发展、寻求学术合作机会。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稳健且迅速,已走在世界前列。
首日,我们再次拜访了华东师范大学(ECNU)校长钱旭红教授,以深化双方关系。我们参观了华东师范大学的AI中心,了解其在多个学科中的应用,例如:物流、数据科学、统计、管理与语言等方面。ECNU还积极开发将AI融入不同学科的新课程,契合AI时代的发展方向,响应上海市的迫切需求,令人印象深刻。


次日,我们前往松江区智能政务中心考察,受到热情接待。松江是上海16个区之一,也是一座新兴城市,是政企合作发展AI技术的典范。其AI应用涉及汽车、航天、城市设计、生物科技、克隆猴等多个产业,科研合作汇聚多国科学家。同时我们也了解到长江三角洲区域内的九个城市正在响应中国政府的政策开展创新合作项目,这里堪称我所见过最大的科技创新示范区。



第2集:从上海到北京
我们搭乘高速列车从上海前往北京,全程1,318公里,仅耗时4小时多,列车最高时速达380公里/小时,每日往返此线路的列车达180趟,既便捷又安全,是政府极具价值的投资,车厢内乘客几乎满员

到达北京后,我们再度造访北京师范大学(BNU),此前双方已签署合作备忘录。BNU在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271。由于校领导大多前往武汉出席“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我们便与原副校长陈光巨教授会面。他目前讲授量子技术课程,量子科技具有巨大潜力,有望成为推动AI颠覆性发展的关键力量。

BNU是中国顶尖的、规模大的大学之一,其研究生数量超过本科生,国际学生也接近万人。
我们考察了教育技术学院智能教室的项目。该系统可以自动录制教师授课内容并上传,供学生复习回看。多个智能教室可互联互通,评估人员可在另一个房间远程观摩教学过程。
教室内配备多种智能设备,例如:学生跟踪摄像机(learner tracking camera)、智能黑板(smart blackboard)——保留了传统绿板的外观,可用粉笔或手指书写,板书内容可同步至电子屏幕,部分屏幕支持多用户同时书写,适合小组协作。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系统可生成拟真图像,例如划火柴并在黑板上“点燃”火焰。此外,AI技术还用于监测师生行为,用于教学改进和实时反馈,包含AI辅导、团队问题解决等功能。

教育技术学院获得23个学术单位支持,已开发数千款智能教室应用,并向中国教育部推广。我们还与BNU多个部门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交流,预计未来可开展多个合作项目。
第3集:拜会北京市副市长
此行北京,我们受邀拜会北京市副市长马骏教授,深感荣幸。 两年前,我们首次拜访马教授,当时他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去年,我们访问了BNU珠海校区。他于2024年被任命为北京市副市长,分管教育事务

我最初认识马教授是在他任中山大学副校长期间。他曾邀请我参与在澳门举办的学术会议,并赴中山大学演讲,那是2014年,当时我们都在研究“参与式预算(Participatory Budgeting)”的相关课题。
此次再会,马教授特别邀请了两所高校的校长以及北京市教委官员共同商谈未来的学术合作的机会。
